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风雨小说网 www.44pv.com,最快更新东魏新政最新章节!

加俸五匹。

    别看每个县令只加了区区五匹帛,这个时候一匹帛的购买力可不低,否则也不会有孝文帝那句‘脏满一匹者死’。

    高澄没少听说破家县令这句话,他愿意给人数众多的县令加俸,也是希望能够满足这些人的胃口,少盘剥些百姓。

    若是这些人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尉景这种地位的人高澄暂时动不了,但拿几个县令开刀,还是能做到的。

    俸禄也并非全以布帛的形式发放,高澄将俸禄发放方式一分为二,一半以布帛发放,另一半发放等价的谷物。

    他没有急于将钱币纳入俸禄体制,在货币改革进行前,这种想法并不现实。

    吏部府堂

    赵彦深已经被高澄从尚书省都省府衙调来了吏部,此刻他正一丝不苟地将高澄与吏部郎中杨愔所讨论出来的具体官俸制度誊写在文书上。

    自从追随了高澄,赵彦深短短半年由区区一介书令史入高澄幕府为郎官,到如今已经是吏部员外郎,这也是高澄掌管官员升迁,而吏部又是他的地盘的缘故。

    杨愔所任的吏部郎中其实是吏部侍郎的另一种说法,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满三年称侍郎。

    因为高澄平日里都在尚书令府堂,不在吏部,因此大部分时间都由杨愔统领吏部,而赵彦深所任的员外郎也就是郎中的副手。

    高澄接过赵彦深所誊写的俸禄奏章,仔细审阅,依旧条理清晰,但稍欠文采。

    为这封奏章盖上吏部尚书的印章,收进自己怀中:稍后还要回尚书省加盖自己另一枚尚书令的印章。

    但高澄并没有急着离去,他还要与杨愔、赵彦深商议有关官员考核制度。

    “遵彦(杨愔)、彦深,你们对于官吏考核有何看法。”

    高澄向着身前的杨愔、赵彦深问策道。

    赵彦深似乎有些想法,但他生性谨慎,主官杨愔未言,他就不先开口。

    杨愔沉思片刻道:“本朝孝文帝开创三年一考,两考决定升降的方法,将历代以来九年的周期缩短为六年,但下吏以为只是把考核成绩分做三等,过于笼统,应该加以细分。”

    “遵彦言之有理。”高澄闻言点头,随后看向赵彦深问道:“彦深有什么看法?”

    “启禀世子,下吏以为值此乱世,考核应该轻品行,重实绩。”赵彦深恭谨道。

    这番话有些出乎高澄的预料,他隐隐记起另一位改革家,张居正。

    张居正就秉持着‘重用循吏,慎用清流’的观念。

    “你说得不错,如今北地经年战乱,民生凋敝,正需要能吏鼓励生产,劝课农桑,而不能仅仅因为某人高行高洁有名望,就委以重任。”

    顿了顿,高澄还是强调道:“考核只是轻品行,而不应该忽视品行,为祸一方的恶吏,即使考评在前列,也应该予以惩处。”

    “诺。”杨愔、赵彦深纷纷应道。

    “至于彦深提到的将考评成绩加以细分。”高澄提到此处摸了摸下巴,沉思不语。

    他倒是知道唐朝有个四善二十七最,四善考察品行,二十七最考察才能,可他哪知道二十七最具体是些什么。

    许久,高澄才开口道:“这件事情交由你们两商定,三日内交给我一份考核制度。”

    “诺。”

    杨愔、赵彦深摊上这么个吏部尚书,也只能把这份差事接手下来。

    这就是收纳人才的好处,吏部府堂里摆着两个宰辅之才,就应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高澄离了吏部府堂,在亲卫们的随行下回到尚书令主阁,吩咐亲信李顺去往度支曹,将关于赈灾用度以及最近三年税收的文书都寻过来。

    好一阵子,李顺才捧了一大堆文书进门,此时高澄已经将修改好的官俸制度与群僚商议完毕,并且盖上尚书令的印玺。

    高澄让小吏将文书叠在主案上,自己则带上奏章,领着李顺出门往天子行宫而去。

    天子行宫的宫前广场就与尚书省都省衙门隔了一条大道,宫门仆射在瞧见高澄时就已经命人打开宫门,高澄却不急着进去。

    “你去请示天子,尚书令高澄有事觐见。”

    被高欢告诫过一次以后,高澄至少在明面上对大舅子敬重多了。

    没等多长时间,刘思逸就在宫门仆射的引领下气喘吁吁地跑到了高澄面前。

    那宫门仆射同样上气不接下气,看样子,这趟来回全程都是用跑的。

    刘思逸平复了气息道:“尚书令,请随奴才入宫。”

    高澄只带了李顺入宫,将亲卫们留在了宫门外。

    一来,又不是入宫谋逆,带着亲卫闯宫禁不像样子。

    二来,斛律光已经统领禁军半年多时间,与其说是天子亲军,不如说是高澄的另一支亲军。

    高澄进门时,元善见正蜷腿坐在胡床上,手里捧了本《伤寒杂病论》,读得津津有味。

    “微臣拜见陛下。”

    “尚书令到了。”元善见放下医书,神情似乎泛着欣喜,道:“尚书令今日是有何事启奏。”

    “回禀陛下,臣与吏部诸位同僚共同商议,将官俸数额进行了修改,请陛下过目。”

    说着,便将奏章双手交给刘思逸,由刘思逸转呈给元善见。

    这次入宫没有什么不能对人言之事,高澄自然也没有屏退刘思逸等这些寺人、宫婢。

    元善见只是粗略扫了一眼,就给合了上来。

    “明日是否要开朝会,商议这份奏章?”元善见询问道。

    “臣以为没这个必要,陛下印玺颁行便可。”

    高澄当然不会答应,不然到时候又要吵上一场。

    元善见也不犹豫:“就依尚书令所言。”

    说罢,加盖玉玺,命刘思逸转还给高澄。

    “微臣告退。”

    (关于那场旱灾发生的时间,唐朝史学家李百药修撰的《北齐书》记载是在天平四年二月,但魏收奉高欢、高澄父子之命编写《魏书》,他在《魏书·食货志》记载时间为天平三年,秋。虽然魏收这个人品行不怎么好,但他毕竟亲身经历了这一时期,所以采用的是《魏书》的说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